来吧,开启一场日本复古建筑的主题旅行

相信大家看过很多有关日本的影视剧、美食、寺庙庭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章,今天来换换不一样的口味,欣赏一下独具特色的日本复古建筑~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建筑进入新的时代。告别过去,但又不忘和式建筑的精髓;畅想未来,不断引入西式建筑的理想。日本复古建筑就这样将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相结合,打造出过渡时期独特的日式复古情怀。

从神户、大阪到京都,从甲子园会馆、棉业会馆到祇园阁……一起来感受日本复古建筑时代的繁华与荣光吧~

《神户·大阪·京都复古建筑寻影》

[日] 仓方俊辅 著

2020年8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神户


甲子园会馆

继承F. L. 赖特遗志的

壮丽建筑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20世纪世界知名建筑师之一。在大正时代(1912-1926年),他一反常例,没有在美国创作作品,而给日本留下了巨大的影响。

其代表性的建筑帝国饭店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仅看其移至明治村的玄关部分便可感受到赖特设计的革新性。

若要举出与他渊源颇深的另一座建筑,便要数甲子园会馆了。建造前夕,当初请来赖特的帝国饭店原经理林爱作全权决定要将甲子园会馆打造成酒店。他意图打造一座兼具和洋优点的酒店,因此请来了在帝国饭店设计过程中作为赖特左膀右臂的远藤新负责设计。


甲子园会馆宴会厅

这座度假酒店坐落于风景明媚的武库川岸边,是作为包括甲子园球场等游乐空间和住宅区的综合休闲中心的一部分来计划建造的。与都市型的帝国饭店大有不同。

远藤以继承自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交出了这份答卷。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设计使由大至小的物体自然相连,以使人类的居所确实融入自然空间。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表现为玄关所在的中央地带与大厅和休息室相连,左右继而如伸出手一般延伸出较短的走廊,通往各客房。可谓将西洋的社交性与日式的隐私感完美融合。


中间部分为玄关。左右为大厅和休息室,再往两边是客房。


天花板挑高的接待室。南侧的大型玻璃窗连着阳台。


南侧伸出的阳台与东西的客房楼相连接。

在设计方面,采用了“万宝槌”等日本文化元素,去除了较为粗犷笨重的一面。


万宝槌这一象征好运的主题元素处处可见。

东大厅天花板的形状复杂,悬挂有贝壳串一般的顶灯。


最顶层四层的客房设计为茶室风格。


整座建筑与选址处多变的地形也正相契合。与其他只取外在的“赖特式 ”建筑不同,日本所传承的赖特的真正遗志由关西所守护。

风见鸡馆

坡上洋房

心驰主人故乡


明治(1868-1912年)到大正(1912-1926年)年间,北野异人馆附近洋房鳞次栉比,风见鸡馆正是其中的代表建筑。走过上坡小路,便可在北野町广场正面看到它的身影。


抬起头来,一只满脸写着迷糊的鸡矗立在房子最顶端,那是一个“风见”,也就是风向标。

屋顶坡度大得惊人,红砖墙壁鲜艳夺目,是很少见的建筑形式。


正是这满溢的异国情调为北野异人馆逐渐转变为旅游胜地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20世纪70年代后期拍摄的连续剧《风见鸡》在这里取景,风见鸡馆随之更加引人瞩目。神户市将其收归政府,进行了装修改造。周边的小路、广场均是当时整修街道时所建。

风见鸡馆最早是德国贸易商哥特弗里德·托马斯一家的住宅。


会客室一角的壁炉。左侧的照片中是托马斯夫妇。

建筑每一部分的氛围都大不相同,令人印象深刻。

门上所写的“Rhenania”是托马斯的故乡德国的莱茵河的拉丁语。

一层餐厅的内部装饰多采用莱茵河畔古城所使用的设计,稳重而气派。


餐厅裙板的设计致敬莱茵河畔的古城。

然而到了其他房间,风格却突然改变。一些房间有着大大的落地窗,明媚又轻快。

话虽如此,这栋建筑并不仅仅体现了对故乡的传统的留恋。花窗玻璃和书房的墙壁上甚至出现了德国新兴的青春艺术风格,这在当时还很少见。


这座建筑并不追求关起门来的整齐划一,而是希望每一个房间都能够带来独特的美好遐想,真可谓是一座浪漫的宅邸。而风见鸡——状似鸡的风向标正是这一个性的象征,跨越时间撩动着人们的心。


[日] 仓方俊辅 著

2020年8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大阪


棉业会馆

别有天地的房间

建筑风格的万花筒


光看会馆平实的外观,您绝对想象不到走进大门竟能看到一个威严辉煌的大堂。大堂四周围着一圈房间,风格各异,堪称建筑风格万花筒。

走进去后右手边是会员餐厅,天花板上布满新乔治亚风格的奢华装饰。


会员餐厅


会员餐厅天花板上的华丽画作。

来到楼上,特别室采用精致的安妮女王风格,优雅的风格尽显贵族气息。


旁边会议室的陈设皆用帝国式,简洁而具有力量感。


同层还有一间带有两层高楼梯井的谈话室,在雅各宾风格的基调上又加入新鲜元素。


曲线蜿蜒而上的新艺术派楼梯加上墙壁上粗面砖纹样的挂毯,更显天花板之高。

走到这里,漫长的建筑史仿佛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哥特……但实际上,这栋建筑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各种建筑风格自欧洲大陆诞生,进入英国脱胎换骨,或是传入美国;英美各自发展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催生的建筑又应用于日本。建筑师对三棱镜般变幻莫测的种种样式了如指掌,好似将它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一般,以高超的工艺技术挨个搬到现实中来。

每个房间都仿佛自成一栋建筑,内含多种多样的功能区。而这诸多房间能够共存,则是因为大楼本身是以一座“城市”的感觉来设计的。中央的大厅正是其象征。


正面的东洋纺织(现为东洋纺)专务董事冈常夫雕像

坚固的大理石柱子与拱门的对面能够看见会员的身影;正面的楼梯给人一种置身广场中的错觉,身处其中如同在欣赏街景一样。

人们在楼梯下促膝欢谈,正中间的捐助者的巨大雕像注视着这屋中的“城市”。

生驹大楼

屹立于都心的

装饰艺术


坚实平直的线条,绚丽明亮的颜色,未曾见识过的元素悄悄潜藏在这条街道上。

昭和年间,日本最早的装饰艺术在电车的轰鸣与行人交错纷乱的步伐中悄然而生,令人们心生向往。

生驹大楼作为当时代表性的商业建筑,将当年的风韵原封不动地传达给了现代的我们。


大楼与堺筋和平野町通之间的十字路口相对。堺筋过去有许多电车行驶,而平野町通则是江户时代商人聚集的地方,近代以来商业活动愈加繁盛。

贯穿一层、二层的拱形结构拔地而起,从拐角处开始向左右延伸,两端伸至圆窗处结束,极具对称性。

外部墙壁上可以看到带状装饰水平展开,更加强调了两条街道的联系。这一设计在不失历史感的同时,也展示了城市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最新风貌。

内部也体现出其坚硬质感。一层的大理石楼梯厚重又不失轻盈之感。装饰风格的特征就是如此,虽然从描述文字看似乎有些矛盾,但若是真的身处其中便可以理解了。


大楼虽吸纳众多流行元素,但因扎根于城市赖以发展的生计而建,并不给人以浮夸之感。

大楼刚建成时,钟表与贵金属制品店铺纷纷进驻,想必当时也是繁盛一时。建筑也正是通过这现实的经营诉说着城市的个性。


太阁园淀川邸

极尽奢华的男爵府第

高大的卷棚式封檐板在门口迎接客人的到访。这里是藤田传三郎男爵为其子所建的宅邸,既保留了旧时贵族府第的玄关样式,又设置有幽深的门廊以便车马停靠,是典型的明治以来的和风建筑。


将脚步移入院内,人们皆会为这宽阔的空间所震撼。顺着回廊看,一间又一间的房间意趣各异。

“羽衣间”连楣窗都极为气派,是一间书院造样式(一种传统的日本建筑样式)的大房间。方格天花板中间凸起,壁龛也用了同样的设计。这种设计也是近代和风建筑的特征。

隔壁的“绍鸥间”是一个开放式的大房间,与庭院之间以玻璃门隔断。

“绍鸥间”旧时用作餐厅。

方格天花板下的露台向外伸出,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长处,在当时很罕见。

唯一的西式房间是装有推拉窗的“藤间”。仔细观察屋外,可以看到檐下也施有精致的雕刻。从玄关一进门便可以看到藤间,是当时木造洋房的优秀案例之一。

筑山式回游庭院引大川之水进院,院内一派绿意盎然,奇石环绕,石塔、灯笼古色古香。若敞开茶室的窗户安坐其中,想必就如嬉戏于池中一般爽快舒畅吧。


明治到昭和初年与江户年间不同,建筑不受主人的身份、地位所限制,由此也迎来了和风建筑的黄金时期。精挑细选的材料,高超的工艺技术,饱含智慧的设计、创意等元素相互碰撞,造就了一等的和风建筑。

京都

同志社大学

各具韵味的红砖建筑


校园历史悠久,相同的红砖在不同建筑上展现出百般姿态。明治时代前20年间所建的5栋楼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当时日本建筑师还没有真正开始活跃,因此设计主要由外国设计师完成。外国设计师的指导,加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京都最早的红砖建筑由此诞生。

历史最久的彰荣馆中带有一个钟楼,给人印象很深。


对面的同志社礼拜堂也因其不加矫饰的入口以及房顶的形状令人难忘。


彩色玻璃的斑斓颜色组合映在礼拜堂墙上。

有终馆是最早的图书馆。其内部在1928火灾中被烧毁,但外墙得以幸存。建筑本身的装饰极少,朴素的外观完美衬托出了红砖本身的质感。


上述3栋楼由美国派出的传教士格林所设计,在他的指导下建成。建筑整体风格虽简单淡雅,但一眼便可看出西洋建筑的特征。他非常擅长传达此种亲近感。

接下来是哈里斯理化学馆,气质偏向高雅。其建成的时期比前述建筑稍晚两三年,所反映出的是曾在英国学习正统派建筑的汉塞尔的偏好。


克拉克纪念馆则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其外观同样使用红砖白石的组合,但又满含德国设计师扎莱对于设计的热情,是校内的王牌建筑。


来到大正年间,沃里斯将明治期间的传统与变革尽数传承下来。

启明馆是第二代图书馆。

安摩斯特馆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在外形上仍旧沿袭红砖样式,富有美国大学建筑一般独特的魅力。


同志社大学将红砖建筑以及其他种种西洋传统建筑样式搬到校园内,打造出了一个可供人们身处日本感受海外氛围的特殊大学。

祇园阁

释放时代个性的

独特瞭望楼

祇园阁高约36米,曾是某个私人别邸中的瞭望楼,后归名刹大云院所有。其建筑风格极具伊东忠太的特色。

楼顶部仿照祇园祭中的戈山彩车的形状,并将其放大,从远处看去十分显眼,似是彻头彻尾的京都风味。

其实不然,稍靠近些,便会发现建筑师伊东忠太的设计之妙。

好似用石头堆起的建筑下部效仿建在高高地基上的中国建筑。无论是楼梯上怀抱着灯的妖怪,还是天花板上互相咬着尾巴象征轮回的十二生肖雕刻装饰,都能看到欧洲哥特建筑中怪人滴水嘴以及印度建筑中充满生命力的雕像的影子。

楼梯上怀抱着灯的妖怪。

伊东于明治中期花了三年半的时间环游世界进行调查。早在这之前,他便偏好曲线与滑稽感,经常思考是否能够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 间架起一座桥梁。

而经此旅行,他将得到的珍贵感受融入此前的思考,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

他虽是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但不为世俗所扰,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的这一作风在祇园阁中也有精彩体现:别邸主人的雅号是“鹤彦”,伊东便在塔上以及门上放置翩翩白鹤;门前的狮子狗像的表情也令人忍俊不禁。

别邸主人在祇园阁建成的2个月之前便与世长辞。之后,祇园阁便由搬到当地的名刹大云院继承,现如今已是京都的一处名胜。远看是古典和式风格,近看便是伊东忠太的匠心。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