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学会:产学结合谋发展 百炼成钢建强会

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年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主动围绕“国之大者”,积极开拓进取,奋力创新创造,在加强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涌现出一批党的建设突出、自身建设过硬、发挥作用显著的先进典型学会。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现推出“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栏目,专题介绍全国学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中国金属学会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冶金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社团之一。现有个人会员9.3万名,分支机构57个,加入世界钢铁协会、国际冶金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曾获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多次入选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与改革工程支持学会,被民政部评估为5A级社会组织。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打造温馨家园

搭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舞台。每年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近百次。其中中国钢铁年会,炼铁、炼钢-连铸、轧钢和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是学会定期举办的最具影响力、最受冶金材料科技工作者关注和重视的品牌学术活动。积极承办国际会议,开拓以我为主的国际会议等,如亚洲钢铁大会、环太平洋先进材料及工艺国际会议、国际低合金高强度钢会议、国际炼铁科技大会,固态相变国际会议、可持续发展钢铁冶金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为我国科技工作者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展示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交流平台。

 

2017年11月21日,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2021年12月15-17日,在湖南长沙召开2021(第二届)可持续发展钢铁冶金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围绕行业热点开展专项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搭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平台,组织本行业和跨行业的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资源开展培训活动。连续多年承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举办“高品质钢铁材料失效分析培训班”“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高级培训班培训班”“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前沿新技术及应用高级研修班”“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碳减排、碳中和’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等,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近千人次。

开展表彰奖励和人才举荐工作,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提供助力。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开展冶金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科技项目近百项,2017-2021年共评出461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87项,二等奖127项,三等奖240项。获奖项目中有12项获得国家奖,每年获奖项目涉及科技工作者近千人。组织开展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冶金医学奖等奖项评选,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可。积极开展两院院士候选人、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的评选、推荐工作,为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提供通道。

 

2018年9月15日,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奖代表合影

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学会主办的《材料科学技术》、《金属学报(英文版)》、《金属学报》三种期刊SCI影响因子分别达到8.067、2.755和1.251,其中,《材料科学技术》影响因子突破8,位居全球冶金类期刊第3名(共80种期刊)和材料综合类第57名,位列中国材料和冶金综合性学术期刊榜首。2021年《金属学报》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全国近5000种科技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得此殊荣的十本科技期刊之一。

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服务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长。在学会各类学术交流会议、生产技术会议期间,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活动,开展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宣传,每年受益科技工作者2000余人次。利用学会举办的科技期刊,以及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平台,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科技工作者成就。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助力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学会 “第三方”组织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每年评价科技成果40余项,项目领域涉及材料、冶金工艺、智能制造、环保等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经学会评价过的科技成果,60%以上获得了冶金科技进步奖或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开展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以及重大产业与技术问题征集工作等,服务科技与经济融合工作。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组建高水平专家队伍和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工作。成立电炉炼钢联合研发中心,在企业、园区建立学会服务站10余个,服务地方省市30余个、企业80余家。建立与地方政府、地方科协和产业园区的联系沟通平台,拓展学会在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地位和参与度。近年来,组织多项前沿科学问题和难题推荐/入选中国科协“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及产业技术问题。

 

2020年8月24日,“科创中国”先进材料科技服务团在银川需求企业调研

 

2021年7月6日,理事长干勇院士为天津市新天钢技术研究院揭牌

积极开展团体标准研制,用标准引领行业科技创新。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团体标准研制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严格团体标准的立项公示、团体标准讨论、征集意见、修改完善、审核报批、发布出版等工作,保障团体标准质量,现已发布团体标准38项。

开展低碳冶金新技术研究,推进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为推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立足国内技术,学习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开启相关研究工作,评价其成熟度,按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次,形成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目录,为行业提供“双碳”技术参考,为政府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将陆续推出系列低碳冶金创新技术。

围绕会员单位要求,开展专项科技服务工作。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在产品开发和企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合作,协调双方开展对接交流,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会等;应会员单位要求,为企业制定专门培训方案、开展精准服务;与会员企业签署碳达峰碳减排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合作协议等,推进企业绿色发展;推进企业和高校建立联合教学实验基地等,推进校企合作。

搭建炼铁、电炉炼钢生产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依托炼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出可行方案;建立联络员机制,不定期召开技术报告会、研讨会和专题咨询会,推进超低排放等新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炼铁生产技术实际问题,促进炼铁生产绿色发展。依托电炉炼钢生产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电炉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等数据共享和相关服务,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发展,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

发挥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引领和推动行业科普工作。重点开展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相关知识的科学传播工作;搭建网络科普平台,举办“中国冶金材料大讲坛”“中国先进材料大讲坛”“中国冶金材料青年人才大讲坛”等公益视频讲座;免费开放“JHBY钢铁工业流程学习平台”,开展“材料创新知识服务月”活动;举办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网络展,连续多年举办网络模拟炼铁-炼钢-轧钢大赛、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等科普竞赛活动;开发科普资源,制作《发现钢铁之美》《生态化钢铁—城市的朋友》等展板,支持编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普系列集》《钢铁——工业文明的脊梁》《钛不可思议》等科普图书。普及行业绿色制造知识,组织撰写《钢铁工业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丛书》,从烧结、高炉、焦化、炼钢、轧钢等生产工序到能源、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系统介绍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最新成果。

 

2017年9月22日“重科杯”全国模拟炼钢—轧钢大赛比赛现场

 

2020年3月至5月疫情期间,邀请10余位院士、专家开展中国冶金材料大讲坛公益讲座

依托“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专题活动,开放科普基地,组织科普讲堂、冶金科技成果展、专家咨询等特色活动宣传,面向大众普及行业知识,每年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余人次,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研究提出《禁止中频炉生产地条钢的建议》、《关于支持打击‘地条钢’、界定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使用范围的意见》等意见建议。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赵沛被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了120多次咨询和调研工作,向“两市一省”及国家有关部委提出规划建议。围绕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出电炉短流程炼钢科学发展建议,向日照、鞍山等地方政府提供产业发展建议报告,相关意见报告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2016年至2017年期间,学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提出打击地条钢,取缔在建筑用钢材生产中使用中频、工频炉设备等的建议报告,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咨询

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一流科技社团

持续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以换届为契机,成立监事会,形成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统一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保证学会规范运行。不断强化分支机构管理,全面实现分支机构财务统一管理,创新分会学术活动内容和形式,强化专业分会的考核,引导分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分会的行业影响力。在分支机构探索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学会党委、办事机构党总支、专业分会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全覆盖。不断推进专职队伍职业化建设,完善办事机构管理制度,确保办事机构合法合规运行;强化学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官网、微信公众号、OA办公系统、会议系统的信息化和电子化,持续推进数字学会建设。 

相关产品

评论